咨询热线:010-68983070           中文    |   English

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商业银行不良加速暴露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8-07-09

6月18日,银保监会公布了5月末相关金融数据。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前5个月实现净利润8555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资本充足率为13.6%,流动性覆盖率为125%。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一季度相比,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了0.13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0.15%,拨备覆盖率下降8.28%。而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7万亿元,也较上季末增加了685亿元,不良率为1.75%,这是银行业不良率时隔5个季度以来的首次上升,此前一直持平为1.74%。

多因素效应叠加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商业银行不良持续“双升”为多种因素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在宏观经济仍然存在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拐点还没有到来。“一方面,宏观经济指标数据也有走弱现象,且中美贸易摩擦也会带来一些影响。另一方面,监管部门鼓励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暴露,让资产质量更加真实。”

今年2月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明确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从150%调整为120%至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为1.5%至2.5%。该文件下发后,业内多位专家解读认为,此举为鼓励商业银行更精确地划分贷款、更真实地暴露并主动处置不良。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也认为,不良数据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行业资产质量的恶化,它只是对显性不良的进一步确认。“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一季度末有所提升,一方面可能与商业银行的核销力度有关,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关于不良认定标准趋严,带来不良贷款余额规模的增长。从不良率的前瞻性指标来看,逾期贷款和关注类贷款等先行指标持续好转对资产质量改善形成支撑,所以资产质量实际上是正在稳中转好。”

一位股份行人士告诉记者:“之前银行热衷于通过信托等通道倒腾报表,将大量不良资产转移至表外,现在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以及在坚持金融业‘去杠杆’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表外资产又转回表内,也是导致不良上升的原因之一。”

而就在几日前,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18陆家嘴(600663,股吧)论坛”表示,去年以来,我们督促银行利用当前拨备较充足的有利条件,做实贷款分类,真实反映信用风险。目前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已由高峰期的近120%降至100%以内。同时鼓励银行综合运用坏账核销、现金清收和批量转让等手段,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2017年以来共处置不良贷款1.9万亿元。有的观察家将这些行动解读为银行的负面讯息,恐怕不太合理。

信用风险可控

虽然商业银行不良持续暴露,且短期内难言拐点。但在严监管的态势下,业内分析认为目前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整体可控。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银行机构运行稳健,风险可控。经过综合治理,银行业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等不规范行为得到初步遏制。目前商业银行整体贷款质量和经营效益稳定,风险抵补能力和流动性储备充足。

随着不良的增加,贷款拨备消耗也有所加快。董希淼认为,覆盖率下降属于正常现象,且目前看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平。

“实际上,从拨备情况来看,一季度,商业银行拨备提升较为明显。不过,商业银行的拨备与核销政策并未发生改变,核销进度的变化可能也会引起拨备的快速增长。”赵亚蕊表示,“在拨备提取正常的情况下,5月份在核销回归正常以后,拨备覆盖率又回归到正常水平。从5月份的拨备水平来看,商业银行总体拨贷比和拨备覆盖率均高于监管要求,相对存量和潜在信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而言,风险抵补能力依然处于较为合理的区间。”

日前,中诚信国际金融机构一部总经理助理温宇琪公开表示了对银行业的信用展望。温宇琪认为,市场利率变化以及监管力度加强推动行业业务结构逐步回归本源,由于不同机构所处的经营环境差异较大,信用状况呈现分化趋势,但银行业整体风险暴露较为充分,系统性风险可控。

值得注意的是,6月18日,除银保监会对外发布消息称目前我国银行业保持安全稳健运行外,同日,央行也对我国当前金融市场运行情况予以肯定。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总体看,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成效,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市场利率基本平稳,综合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所下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固,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